top of page

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以抵禦腸癌對健康的侵襲

在香港,大腸癌是第二常見的癌症,大多數人只有在出現某些症狀時,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患有此病,例如大便有血、便秘、或長期腹瀉。然而,這些症狀通常意味著大腸癌已經發展到較為嚴重的階段。為了預防大腸癌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。這樣不僅可以及早偵測和治療,提高治癒的可能性,還能有效切除可能發展為癌症的瘜肉。

 

大腸癌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層的人身上,然而,50歲以上的人群中較為常見。此疾病的風險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,尤其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個體,特別是直系親屬,或患有潰瘍性結腸炎、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症的人,罹患大腸癌的機會更高。此外,飲食習慣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。過量攝取紅肉和加工食品、缺乏適當的體能活動、肥胖、飲酒及吸煙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。因此,建議年滿50歲或以上的人,應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。而對於有家族病史的個體,最好提早開始進行大腸鏡檢查,以便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,提高生存機會。

 

在接受大腸鏡檢查之前,患者需要進行一些準備工作,以確保檢查的準確性及安全性。首先,在檢查前三天,應避免攝入高纖維食物,只吃低渣飲食,例如,蔬菜、水果和麥片等;檢查的前一天,建議僅攝取流質食物如清湯和稀粥,但要避免過多飲用奶類飲品,以確保腸道清晰可視,便於醫生進行詳細檢查。此外,患者應依醫囑服用腸道清瀉藥物;若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藥、抗凝血藥或有心臟起搏器等情況,應提前告知醫生,以便作出適當調整。檢查當天,應保持空腹至少六小時,以減低麻醉的風險。

 

檢查開始前,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為其放置靜脈針管,並注射鎮靜及麻醉藥物。隨後,醫生會使用一根前端配有攝影鏡頭的柔韌而細長的導管,通過患者的肛門進入腸道,從而觀察下消化道的情況,檢查肛門、盲腸、結腸及直腸等部位是否存在異常腫瘤或瘜肉。如發現異常,醫生會立即進行組織取樣以供進一步化驗,或進行切除瘜肉的手術。

 

大腸鏡檢查結束後,患者可能會感覺到一些短暫的不適,例如腹脹、腸鳴或肛門不適等,但通常在稍事休息後便會自然緩解,患者可適度活動以減輕不適。檢查過程中,醫生會向腸道內注入氣體,以擴張腸壁,增加檢查範圍和可視性。於是,檢查後短暫放屁過多是正常現象,這有助於排出體內殘留的氣體。醫生也可能選用二氧化碳作為注入氣體,由於其較易被人體吸收,能減輕檢查後的腹脹不適。如在檢查後出現異常情況,例如持續劇烈的腹痛、嘔吐、出血或發燒等,患者應立即向醫生尋求幫助。

 

大腸鏡檢查不僅能幫助早期發現和治療腸癌等腸道問題,更可以在異常情況出現時,及早採取醫療措施。醫生在檢查後通常會給予進一步的指導和建議,例如飲食的調整、用藥的指示或後續的復診安排,患者應依從這些建議,以確保順利康復。

 

外科專科醫生 王喬峯醫生

bottom of page